为什么开始
这个博客差不多是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开的,当时只是想找个地方写东西,记录一些没法说出口的想法。这十年里,博客的域名换了不下三次,架构改了很多遍,最后干脆自己写了个系统。不是为了特别的功能,只是希望它能更符合我的使用习惯,想改就改,不必迁就于什么。
博客内容混杂,编程、生活、吐槽、画、半虚构的故事……等等。我一直不太想让它变成一个纯技术博客,即便写技术,我也更希望写“较为通俗、缺乏研究、面向无技术基础、几乎无人提供入门级解决方案”的有趣场景。除此之外,便不愿再花精力撰写更深入的内容。同时我也不认为自己技术很精进。写屎尿屁才是为了自己。大多数文字都比较直接、粗俗,甚至带点黄暴,但那是为了表达,不是为了冒犯。
写作过程中,我也在不断调整方式,尽量让表达更清晰。不是指文字描述、意境、标点符号上的清晰,而是尽可能还原我想表达的原貌:如果原貌是混乱的,那就需要清晰地表达混乱。写久了才意识到,这种反复修改、推敲、重写的过程,本身也是一种练习。慢慢地,写博客变成了一个习惯,也逐渐变成了某种自我整理、自我接纳的方式,让我得以在现实的混乱中有一隅可安。回头看,这个博客真留下了我一路上的不少痕迹。
混乱
混乱感是我对我文章的自我评判:人物不是稳定的角色,情绪也非线性,时间前后跳跃,每篇文章各成锚点,空间时而明确,时而模糊。讲一件事的时候,常常会插入别的场景;描述一个人,可能夹杂着另一个人的影子;一段对话里,可能突然换了语气或者视角,像是多机位,又充满了剪辑和闪回。
这种混乱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刻意制造的。很多时候,人的经历和记忆本身就是这样的:重叠的、不完整的、不统一的。过去的事会在现在的语气里露头,梦境和现实常常交错在一起,情绪也不总是成因明确地出现。这更接近人的印记。
所以在行文中,我没有强行让一切都对齐,而是尽可能地还原“由一件事触动了一系列记忆,反过来造成了复杂的情感”这样的现实感。让我更在意的,是那种“某一瞬间的真实”有没有被捕捉到,而不是这个瞬间在时间轴、空间系上的位置是否合理。在这样的结构下,人物可能是模糊的,但情绪是可体会的;叙事可能是不稳定的,但目的是一致的,都是为了还原原初的状态。
这可能会让读者觉得乱,像是没有整理过的意识流,也像是同一个人不断换着脸说话。但对我来说,那些混乱的片段,拼起来才是我想表达的人事物,或者是我想要接近的某种经验状态。
通感
我没有系统性阅读的习惯,也没有接受过十分专业的写作训练。经典读得零碎,批评文章看得不多,写作无人指导。意外的是,作为理科生,我的作文常常被文科班传阅,自认德不配位,十分惭愧。
我对于“为什么这句话很优美”没有学术方面的认知,全靠通感:如果一句话/一段话/一篇文让我感到头皮发麻、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、汗毛直立,那对我而言就是优美的内容——文字本身难道不是为了人服务的吗?好的文字应该像一种传染病,每个读者都应该被其中的情绪传染。我逐渐试着逆向,把那些让我起了情绪的事件,按照上面的文字风格表达出来,日积月累,形成了一种写法,也形成了一点对句子质感的判断力。
我对文学的理解,大部分不是从书本学来的,而是从别人的表达里靠近,从生活里靠直觉摸索。比如聊天时听到一句话,会留意它的语气是不是“成立”;看一段影像,也会注意它怎么把一个场景撑起来。这种观察不成系统,但是持续的。
也许所谓“文学素养”对我来说,是一种慢慢培养出来的敏感性:对词语的用法、语序的分寸、对白的真假、场景的节奏感。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敏感性能在我身上生长,与我的性格有关。虽然有些时候,这种敏感并不能让我写出很完整的作品,但能让我意识到哪里不对,就已经够了。
这不是值得夸耀的东西,我也没指望靠它成就什么。它更像是一种副产品,是不小心留下的一种能力。这种能力不稳定,也经常失效,但我确实靠它写下了一些还算诚实的东西。
人物
我写人物的时候,大多是先有一个语气或者一句话,然后再慢慢围出这个人。他们不一定有完整的履历,也不一定有清晰的动机,有时候在一篇文章中“嘭”地一下就出现了。宏大叙事是我的弱项,我并非需要构建一个完备的世界观,但我尽可能确保碎片化的内容足以支撑构建恰到好处的我的小世界。
目前为止,我不太强调人物的外貌描写,那些东西对我来说不是重点,除非能服务到我的表达本身。我更在意人物说话的方式,用词的倾向,是绕着说,还是直接说;是一句话接一句话地讲,还是留很多空白。
我写的很多人物是模糊的,他们没有明确的善恶划分,也没有完整的成长线。现实里的人本来就不稳定。我更相信那些混杂的、不完全一致的表现能更真实地描出一个人。
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标准,我倾向于写出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。很多时候,一段对话、一顿饭、一场争执,重点不在发生了什么,而在于这个人如何试图靠近或避开另一个人。这种模糊而暧昧、隐忍而迂回的中庸正是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下的语境,也是这个语境下常人羞于表达的。这些行为之间的缝隙,可能比他们的个人资料更有分量。
之后
作为一个典型的 P 人,我不太擅长展望未来。一方面是习惯了只处理当下的事,另一方面是未来太容易变成一种修辞,写着写着就脱离了自己。但既然博客已经写了这么多年,也确实到了该想一想“之后”的时候。
我不打算让它变成什么明珠,也不准备“重启”或者“翻篇”。没有那么多仪式感。我希望它能继续保持现在的节奏——偶尔写点东西,不求完整,只求写了;继续记录一些想法,也继续容纳一些不确定。
我也希望自己写作的方式可以有一点变化。不是换风格,而是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:什么时候可以更克制一点,什么时候可以放开一点;哪些地方该留白,哪些地方该推进,甚至抛弃主谓宾,拥抱语法错误和标点错误。这些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判断问题。这些判断大概还是从继续写里来。
人物会继续勾勒,生活也会描绘,画也还会张贴。但不会变成展览,也不想变成说教。我不想让这个地方承担太多功能,如果它还有什么价值,也许就在于它没有被过度利用。
至于我自己,未来几年不会有什么大转折。依然挣扎于生活,也依然写字。还是尽量保持一个稳定的生活方式,有一点热情,但不会烧得太旺;有一点表达,但不过度输出。像一个人待在房间里,把灯打开就够了,不用开成舞台。
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希望,那大概是:希望这个博客还能继续记录下去,像过去这些年一样,时光被断断续续地碾碎,但多少还有点砂砾积攒在这片沙滩上。也希望我自己别太快变成一个完全确定的人,还能继续对一些事感兴趣,对一些人和物有感觉,抚摸他们,或者蹂躏他们。
十周年快乐!我也正打算在博客上记录一些生活相关的内容,但是发现好难写...
谢谢!其实一直都有这个功能,只是想用文字墙间人所以没开🐶
可以当做日记写,或者把一些生活中让自己感到触动的事件记下来(开心、难过、愤怒、嫉妒)。而后可以联想:类似感觉的事件肯定不止出现过一次,每次的感觉如何呢?这次是更强烈了吗?自己要如何应对这样的感觉和类似的事件呢……之类的串联。哪怕躺在草稿里也比从未下笔好。
不错的建议,我最近也在将一些碎片化的想法记录下来,算是一种尝试~
说实话,看到你写的文章让我有一种「想象中的我」的感觉,哈哈哈。